房天下 >资讯中心 >市场 > 正文

农业部:乡镇企业助推了广东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中央政府网站  2014-03-10 00:38

[摘要] 城镇化不断创新思路理念和体制机制,涌现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且在区域内形成了“点创新、线模仿、面推广”的放大效应,而开我国改革开放之先河的广东就是其中之一。

城镇化不断创新思路理念和体制机制,涌现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且在区域内形成了“点创新、线模仿、面推广”的放大效应,而开我国改革开放之先河的广东就是其中之一。乡镇企业是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过去所作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今后更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这方面的表现在广东也尤其明显。

广东地处我国南大门,是我国人口较多且较稠密的省份之一。截至2012年底,全省常住人口1059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140.36万人,城镇化率已达67.4%,比平均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在户籍制度约束、劳动力市场封闭、城乡割据的二元结构下,广东乡镇企业自下而上崛起,开辟了一条区域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成为改革初期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工业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成为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的主力军。上世纪90年代末20世纪初乡镇企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全省工业增加值中,乡镇工业占半壁江山,乡镇工业职工占工业职工总数的六成以上,乡镇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突破八成。乡镇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突破了三分之一,出口交货值占40%,工商税金占25%。并且通过“以工补农”、“以工促农”机制,为促进工农互动,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农民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一直占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乡镇企业的本土工业化同时带动了区域特色的城镇化进程。

为总结、推广广东依托乡镇企业助推新型城镇化的经验和做法,中国乡镇企业协会组成专门课题组,赴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召开有省市区有关领导和专家参加的座谈会,并参阅相关资料,形成此研究报告。

通过研究,课题组认为广东始终以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为统领,积极推动园区、镇区、社区“三区”互动,形成了“以企兴产、以产兴园、以园兴镇、企园共生、产镇共赢、镇村共兴”的发展格局,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在极具亮点并有很强的推广价值。

一、乡镇企业助推广东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创新点

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是我国乡镇企业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中国曾创造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相齐名的“珠三角模式”。近年来,乡镇企业的概念虽在弱化,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主体的业态仍然存在,作为农民就业增收的主渠道地位仍然存在,作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先导力量仍然存在,在“四化同步”进程中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发展中,乡镇企业与其“地缘相接、血缘相亲、利益相连”,仍具有很强的内生性、基础性和公益性,与“三农”的紧密联系和利益关系不容置疑。研究中我们发现,新时期广东乡镇企业助推新型城镇化发展,突出体现在五个“新”上:

(一)广东的城镇化新在以人为核心

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广东的城镇化不是土地的城镇化,也不是在政府主导下盖新房,赶农民上楼,更不是让一些工商资本为了谋求短期高额利润,到农村“圈地、屯田”、“砍树、填湖、拆房子”,更不是一些开发商到农村单纯“要地、要钱、要人、要粮、要订单”,而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外向型、开放型经济,在有效转移了7000多万本地农民的同时,吸纳了各地大量农民就业,使其过上了城镇现代生活,让一个个农民变成市民、一个个村庄变成城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

(二)广东的城镇化新在有产业支撑

城镇化不可逆转,有其自然规律。广东的城镇化依靠市场力量的带动,依靠区域内生动力的撬动,诞生了一批又一批乡镇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在用工上需要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发展载体上需要相对集聚的聚集地和产业集群,自然而然铸就了牢固的产业支撑,创造了大量的市场需求。人的聚集、产业的聚集,促进了新的分工分业,又进一步形成了产业支撑。庞大的产业支撑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因此,城镇化发展动力充足、活力明显,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和决定性力量十分强大,效率很高。城镇化已经成为广东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三)广东的城镇化新在产业集群推动

广东的城镇化依靠产业集群带动,促进生产要素汇聚和流动,具有强大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产业集聚发展后,节约了土地成本,提高了能源利用率,节约了行政管理费用,逐渐改变分散的企业布局,使得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给排水、环保等设施开始发挥规模效益。近年来,广东利用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资金投入,催生了大批企业,大批人才也随之跟进,农村劳动力也纷纷涌入城里。广东的城镇化,通过实施乡镇工业向中心城镇集中,招商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配套企业向集成企业集中,园区内部形成专业化分工、立体式协作的格局。在促进产业规模集聚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了城镇发展空间,促进了园区与社区、镇区、城区的结合,促进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在尽可能减少对自然干扰和损害的前提下,建设了一批传承文化,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四)广东的城镇化新在绿色低碳循环

广东的城镇化坚持生态文明,从“宁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注重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优先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保护和防治污染力度,整合空间发展布局,稳步实现城镇经济绿色增长。例如双水镇,面对土地要素约束,探索制定推进农村集体用地流转等多种合作用地模式的创新政策,同时做好城镇和土地发展利用规划,提高集约用地水平;面对劳动力要素约束,适当集中资源,打造镇级中心区,做好相关生活、教育配套设施建设,聚集人气和高级人才;面对技术和资本要素约束,通过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建设工业循环经济和两型工业体系,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面对信息要素约束,搭建各企业与管理部门、产业协会间的信息沟通平台,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吸引配套商贸、物流服务企业落户发展;面对制度要素约束,通过改革加快营造良性、公平和诚信的生产要素交易市场和企业经营环境,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协调发展。

(五)广东的城镇化新在城乡双向互动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广东的城镇化全面提升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城市公共服务和安全保障水平,稳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乡镇企业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加快了新型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新农村建设。通过开展宜居城乡创建活动,加强城乡排污排涝、垃圾治理等环境综合治理,农村的垃圾堆、粪堆、秸秆堆变成了基料、肥料、燃料,显著提升了城乡绿化、净化、美化、特色化水平。通过进一步深化珠三角地区与环珠三角的合作,提升对粤东西北地区对口帮扶,通过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即“腾笼换鸟”战略,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挥对环珠三角辐射带动作用。

二、乡镇企业助推广东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做法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乡镇企业助推广东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做法,主要表现在“企园共生、产镇共赢、镇村共兴”三区互动方面。

(一)坚持以骨干企业为抓手,发挥企业整合资源的市场力量,实现企园共生

位于珠三角城镇群内的双水镇,把电力、造纸、拆船及下游轧钢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主导产业,以新会双水发电厂有限公司为支点,建设港口吞吐煤炭,利用煤炭发电,利用发电造纸,再通过广东银洲湖纸业公司前向后向延伸,构建现代纸业产业体系,吸引造纸企业聚集成为广东三大造纸基地之一,形成了以物流、海运、供水、环保治污、电气安装、节能技术和造纸等为辅的多元化链条经济格局。同时通过挖潜生产要素,大力发展企业内、产业内、园区内和全社会闭合式循环经济,通过集中供热、电、冷、水和集中治污,集中港口物流,跨行业整合资源,实现了节能降耗、减排环保、废弃物资源化,以的代价带动农村走上了工业化道路,目前已经成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投资强度达到每亩586万元。与银洲湖纸业基地类似的还有轨道交通产业园、崖门环保电镀园、江门侨青创业园,无一不是企业发挥市场的整合力量而形成的。

就全省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农村开始改变农业独大的格局,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在资源、政策、市场的导向下,“工商建运服”各业“异军突起”,几十万家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迅猛发展,聚企成产、聚产成园、聚园成群,“小企业造厂、大企业造园”,园区通过立体式分工和专业化协作,形成产业集群,企业利用聚集所带来的产业分工效应取长补短、构建链条、上下衔接、创新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的发展,也打造了星罗棋布的小城镇。

(二)坚持以小城镇为载体,合力推进区域城镇化,实现产镇共赢

产业集群推动了人口、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等要素的集聚,加上大中城市的辐射拉动,形成了区域内生性极强的城镇化,这一“推拉机制”使无数个小城镇和中小城市逐步从农村中孕育、分离、独立,促进了城乡、镇村发展一体化,从而在广东形成了一群(珠三角城市群:包括7个地级市全部。面积5.4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0.4%;人口51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50%强)、两极(2个副省级市:广州、深圳)、三面(粤东西北地区:包括12个地级市全部。面积12.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的70%;人口49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接近50%)格局,城镇有乡村的田园风光,乡村有城镇的现代设施,城镇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打造出了广东今天“何处是城市、何处是农村”的城乡融合景象。

新型城镇化将分散的城市腾退产业和农村新型产业吸引到固定园区,“铁打的营盘留住流水的兵”,使各类市场主体共享城镇化公共设施、减低交易成本、相互交流沟通、促进创新创造、转变发展方式,使工业化和城镇化两翼齐飞,相互配套、相得益彰,不但支撑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培育了上千万的产业大军,为工业化、城镇化输送人力资源,为市场培育了一大批经营主体,这是广东新一轮城镇化热潮的突出标志和成就,并为广东经济社会长远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而有力的基础。

(三)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和转移就业为支撑,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镇村共兴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副会长、广东银洲湖纸业公司董事长区豪基介绍说,近年来该企业利用与农村社区人缘、地缘、血缘的共生关系,总计向周边农村社区投入2亿多元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和发展社会事业,就地就近安置了上千名当地农民就业,不仅增加了农民工资性收入,还减少了河对岸江门市新会区的人口流动压力。

在全省,还有很多乡镇企业每年承担着以工补农建农和社会性支出,共计40亿元左右,有力助推了村镇公共性公益性设施的建设,保证了农村留资源、留人气、创需求,防止了农村的空心化、农业的兼业化和农民的老龄化。由于确保了工商资本投入增加并遏止住了农村资金外流,再加上以土地流转为取向的土地改革和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相配套的户籍、社保、财税、金融等领域的改革,以及美丽乡村建设在不断调整乡村自身发展方式的同时,催生出了大量的新兴农村产业类型,使农村再次成为创业兴业“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吸引着大量农民工开始返乡就业创业,同时让很多农民在乡村享受到城镇现代设施,实现就地城镇化,从而使城镇化成为“城镇+乡村社区”双向互动的新型城镇化。因此在很多地方出现了农民工“流入城市、沉淀在城市、流回农村”并存的局面,使他们在返乡和落地城市之间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以上种种变化都带有方向性、规律性,构筑了新时期农村产业新的、前景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

广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做法,充分体现了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政策指引,真正做到了一张蓝图干到底,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向前推进。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关注江门房天下官微

有专业有态度有房源有优惠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